港股资金盛宴下的结构性行情,散户如何搭上顺风车
2025年初以来,港股市场因DeepSeek、新消费和创新药等新兴叙事的不断涌现而持续活跃,甚至在一段时间内领跑全球市场。尽管二季度受到外部关税挑战以及国内经济增长和信用周期趋弱的影响,整体指数仍在24,000附近震荡,并跑输全球市场,但结构性行情依然活跃。以下eetrade将从流动性、市场行为以及公司动态等多个方面分析港股行情的主导力量。
一、港股市场的流动性状况
港股市场的活跃流动性体现在多个方面:
成交额显著提升:日均成交额已达2406亿港币,较2024年的日均成交1318亿港币增长超过80%,创历史新高。
南向资金的持续流入:日均流入61.5亿港币,接近2024年日均流入34.7亿港币的两倍。截至目前,南向资金累计流入7877亿港币,已接近去年全年8079亿港币的水平。
这种活跃的流动性直接导致了港股市场的一些“不同寻常”现象。
二、结构性行情的活跃
对宏观不敏感的行情:虽然整体中国基本面趋弱及外部扰动不断,但结构性行情依然活跃,板块间轮动频繁,如AI、新消费和创新药等主线的反复出现。
热门板块的抱团交易:被资金青睐的个股和板块往往出现估值透支现象。通过成交占比与市值占比的分析,可以清晰看到年初以来不同行业的拥挤程度和轮动情况。
持续的公司上市潮:年初以来,港股IPO数量已达51家,募资金额超过1000亿港币,显著高于2024年全年规模。其中,A股转港股上市的公司有10家,占募资的70%。下半年还有近50家A股公司计划赴港上市,且195家公司正在排队等待上市。
活跃的打新交易:港股IPO的收益情况显示,长期来看,港股的打新平均正收益胜率只有51%。尽管如此,流动性充裕的阶段与市场亢奋情绪无疑助推了打新的热情。
AH溢价现象:AH溢价现象依然存在,部分个股如宁德时代和恒瑞医药仍保持溢价状态。整体加权AH溢价缩窄至126%。符合产业趋势的个股往往能在港股市场获得溢价,但这一规律并不总是适用。
三、流动性充裕的宏观背景
造成港股市场流动性充裕的宏观背景可归结为“钱多”(资金盛)与“回报少”(资产荒)的组合。当前充裕的流动性与有限的优质资产必然导致资金扎堆,尤其是在优质回报定义的资产大多数集中在港股市场(如AI互联网、新消费和创新药)。
从ROE(净资产收益率)角度看,整体市场的ROE虽有所企稳,但仍未大幅扩张,这表明中国信用周期的企稳尚未转变为全面复苏。部分行业如金融中的保险和券商,以及周期中的有色金属等,表现出相对跑赢的趋势,这也是港股相对A股表现优异的根本原因。
四、流动性分析的微观维度
港股市场的流动性也可以从微观层面进行分析,主要包括南向资金的持续流入以及IPO和配售的增多:
南向资金的重要性:南向资金流入不断增强,南向成交占比目前已达到35%,这其中个人投资者和交易型资金贡献显著。
外资动态:长线外资尚未回流,但区域和交易型资金有结构性流入。今年主动外资累计流出港股市场77.8亿美元,被动外资累计流入129.2亿美元。
公司行为的影响:IPO和配售的激增为市场带来了供给压力。尽管上半年IPO募资金额达到2024年同期的近6倍,但在流动性充裕的环境下,并未对流动性产生负面影响。
五、未来港股流动性展望
展望未来,港股流动性仍将受到多个因素的影响:
内地资金与资产荒的延续:尽管内地资金充裕,但优质资产短缺的局面预计将持续,政策的“有限发力”与新经济的局部增长将继续吸引南向资金。
港元流动性的变化:预计三季度港元流动性将面临边际收紧,由于金管局的干预措施,流动性难以持续宽松。
美元流动性压力:美元流动性也面临压力,尤其是在国债供给高峰来临时,可能推高美债利率。
六、市场与配置建议
对于港股市场的投资建议,保持结构性行情主导仍为关键。具体策略包括:
分红与成长的“新哑铃”配置:在信用周期企稳但难以大幅扩张的背景下,稳定回报与成长回报的结合仍是最佳策略。可适度轮动到受益于高分红的保险板块。
关注新消费与创新药:虽然新消费短期透支较多,但创新药股仍具长期投资价值。同时,AI应用、机器人及相关产业链可以提前布局,以捕捉市场机会。
总体来看,港股市场的活跃与结构性行情的形成与流动性息息相关。投资者需在宏观经济、行业趋势和市场情绪的变化中把握机会,灵活调整投资策略。